- 獎勵系統不僅在你達到目標時提供歡愉的感覺,也會持續預測你正在做的事情會有什麼結果,並在每個階段獎勵你。
人類大腦中有個獎勵中心,那是麥吉爾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彼得.米爾納(Peter Milner)研究睡眠規律時發現的。獎勵系統和睡眠規律乍看之下似乎無關,事實上也的確無關,但研究常把研究者導向意想不到的方向,尤其職涯初期更常出現這種現象。就好像你明明應徵沃爾瑪的收銀員,結果工作卻是幫狗洗澡,米爾納就是遇到這樣的情況。
一切的行為只為了「避免」懲罰?
現在大家可能很難想像,但以前曾有個主流的理論主張:我們的行動可以用「避免懲罰」一言以蔽之。一九五四年仍盛行那樣的理論,當時米爾納在老鼠的大腦中植入電極,植入點是位於大腦底部逐漸變細成腦幹的結構。腦部的電極是以細長又可彎曲的電線連接到電刺激器,以便啟動那個大腦部位。
米爾納的指導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唐納.赫伯(Donald Hebb),某天赫伯介紹了一位新來的博士後研究員,名叫詹姆斯.奧爾茲(James Olds)。那時奧爾茲還很菜,所以赫伯要米爾納指點他怎麼做。不久,奧爾茲已經可以自己植入電極。那個實驗需要把老鼠放進一個大盒子裡,並在盒子的角落標記 A、B、C、D。每次老鼠跑到角落 A 時,實驗規定奧爾茲必須按下按鈕,以電擊稍微刺激老鼠的大腦。
奧爾茲驚訝地發現,老鼠經過幾次電擊後,竟然習慣性地回到角落 A 等著被電。他也發現,如果老鼠跑到角落 B,他也刺激老鼠的大腦,老鼠也會轉往角落 B。
那個研究的目的,是為了比較刺激兩個大腦部位的差異:與「睡眠」相關的部位對比與「覺醒」相關的部位。沒想到,這個實驗反而創造出有如機器一般的老鼠。這項研究似乎無法讓人成名,但奧爾茲和米爾納都對這個實驗很好奇。米爾納試著把這個實驗複製到其他老鼠上,卻無法複製出同樣的結果。
這究竟是怎麼回事?研究人員把老鼠拿到附近的實驗室,那裡有 X 光機,他們說服操作員用 X 光機檢查老鼠的頭部。這時他們才發現奧爾茲把電極放錯地方了。
他把電極插在當時鮮為人知的大腦深處部位,名叫「依核」(nucleus accumbens septi,簡稱 nucleus accumbens)。nucleus accumbens 就像黑質一樣,這個看似複雜的術語其實意義很平凡,意指「與中隔(septum)相鄰的核」。
老鼠停不下來的行為是為了什麼?
奧爾茲和米爾納抓來其他的老鼠,開始在牠們的「依核」植入電極。他們也在箱子裡裝一個控制桿,讓老鼠可以自己扳動控制桿來刺激電極植入的地方。結果情況變得非常奇怪,老鼠的依核一旦受過電流刺激,牠就會不斷地扳動控制桿,有些老鼠甚至每分鐘扳動的次數多達一百次。
那些老鼠就像多年後的派特.達西那樣,已經陷入痴狂的狀態。公鼠忽略了一旁發情的雌鼠,雌鼠忽略了一旁需要照顧的幼子,只為了持續按壓控制桿。老鼠陷入痴狂後,停止了其他一切活動,連吃喝都忘了。研究人員需要幫牠們移除電極,才能避免牠們餓死或渴死。
如今我們知道原因何在。在一般情況下,實現目標要經歷一段時間內投入的努力。所以獎勵系統不僅在你達到目標時提供歡愉的感覺,也會持續預測你正在做的事情會有什麼結果,並在每個階段獎勵你。
你飢腸轆轆時,不是吃完義大利千層麵才感到滿足,而是覺得吃下的每一口都很美味。你喝葡萄酒時,也是覺得喝下的每一口都無比享受。你思考某個議題時,若感覺自己正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,大腦也會持續提供回饋,以鼓勵你繼續向前
給你進步、信心或成就即將到來的細微正面感受。
目標達成時,身體會產生訊息回饋,以減少持續投入該活動的獎勵價值。於是,你一開始感覺到的快樂便逐漸淡去,不久之後,你可能又在看影集《我愛露西》(I Love Lucy)的重播。這使你停止前述的行為,而不是無窮無盡地投入其中。你吃東西的時候也是如此──身體感覺到你已經攝取足夠的食物時,再繼續進食會使大腦的獎勵活動減少。性愛之類的娛樂也會產生類似的快樂反應及飽足感回饋。
奧爾茲無意間刺激的依核,就是涉及那個流程的獎勵系統結構,尤其那裡和攝取食物、水分、性接觸之類的基本需求特別相關。
不間斷刺激依核,老鼠得到永恆的快樂
啟動依核的訊號,是來自另一種獎勵系統結構,名為「腹側蓋膜區」(ventral tegmental area,簡稱 VTA)。這兩種結構之間的互動可能很複雜,並涉及其他的結構(例如前額葉皮質)。但簡單地說,身體感覺到我們已經攝取足夠的食物時,就會傳訊給 VTA,以減少或阻止它傳訊給依核,從而讓人產生飽足感。例如,我們因口渴而喝水時,VTA 會傳訊給依核,讓我們感受到快樂,但是每喝一口,那個訊號會逐漸減弱,到最後我們就失去持續喝下去的動力了。
老鼠藉由扳動控制桿,不斷地直接刺激依核,那個動作凌駕了 VTA 的角色。對老鼠來說,每扳動一次控制桿,感覺肯定就像口渴時喝下第一口水的感覺,或飢餓時吃下第一口食物的感覺,或甚至像性高潮一樣。即使一再重複扳動控制桿,牠也不覺得快樂的程度下降。慾望和獎勵在毫無飽足感的設限下,就像油門踩到底、但沒有煞車功能的汽車。事實上,派特的大腦充滿多巴胺促效劑時,就是陷入這種狀況。
來計算自己的「獎勵依賴性」有多強吧!
患者 EVR 對其想法與行為的獎勵價值無感;派特.達西則是變成獎勵系統的奴隸;健康的人是介於他們兩者之間。你的「獎勵依賴性」(reward dependent)多強呢?心理學家設計了一份問卷,以十三項敘述來衡量獎勵對一個人的激勵程度。只要根據下面的解釋,以一到四來評估每項敘述是否適合你,你就能自我評量。
一分 = 非常不同意
二分 = 不同意
三分 = 同意
四分 = 非常同意
以下是那十三項敘述:
- __ 我得到想要的東西時,覺得興奮又有活力。
- __ 我想要任何東西時,通常會想盡辦法得到。
- __ 我常因為一件事情可能很有趣而做那件事情,別無其他理由。
- __ 事情做得很順利時,我喜歡繼續做下去。
- __ 我會竭盡所能地取得我想要的東西。
- __ 我渴望興奮和新鮮感。
- __ 好事發生在我身上時,對我有很大的影響。
- __ 我發現有機會獲得我想要的東西時,會馬上行動。
- __ 只要我覺得新事物很有趣,我總是很樂於嘗試。
- __ 贏得比賽會激勵我。
- __ 我追求任何事物時,都是採取「志在必得」的方式。
- __ 我常在一時衝動下行事。
- __ 我看到喜歡的機會時,會馬上興奮起來。
總分:____
這份評量的平均總分是四十一,約三分之二的測試者是介於三十七到四十五之間(最高分是五十二)。如果你的總分較低,那表示你不像一般人那樣容易受到獎勵的驅動,可能比較專注於過程,而非目的,你可能也比較容易在生活中找到平衡點。相反的,如果你的總分偏高,你可能有強大的動力邁向目標,或更快達成目標。你的人生可能就是為了完成目標所獲得的那些獎勵而規劃的。
那也很好,因為可以驅動你有所成就,但是那也可能表示你在失業、退休、或(像我一樣)專案之間的空檔,會覺得特別空虛。有時候,你可能也會衝動行事,做出冒險之舉。此外,你的思維和決策可能受到社會認可或支持、性歡愉或金錢利益的過度影響。
找到能讓自己持之以恆的動力
為了實現目標而努力不懈的動力,是個人與專業成就的關鍵之一──心理學家稱之為「恆毅力」(grit)。那是逼你持續努力,直到你的創作達到恰到好處的境界,或是在陷入僵局時仍堅持不懈,直到彈性應變大腦產生幫你解決問題的點子。但是衝動可能會害我們陷入麻煩,冒險也是雙刃劍,太在乎社會認同、性歡愉、金錢利益可能導致不快樂。你意識到自己有這些傾向時,可以想辦法約束自己,上面的問卷可以幫你意識到這點。
本文摘自《放空的科學:讓你的理性思維休息,換彈性思維開工,啟動大腦暗能量激發新奇創意》,漫遊者文化出版。
The post 刺激依核會怎樣?讓你快樂得不要不要的——《放空的科學》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