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草東沒有派對的崛起,談解讀爆紅的那些迷思
文/吳秋園 │ 中山大學社會所碩士生 圖/草東沒有派對臉書 獨立樂團「草東沒有派對」在第 28 屆金曲獎一舉獲得最佳新人獎、最佳年度歌曲獎,甚至在最佳樂團獎上擠下奪獎熱門五月天竄為黑馬,令許多人大膽聲稱這象徵著樂團界的世代交替。乘著這股浪潮,許多探討草東為何而紅的文章應運而生。...
View Article一窺醫學的未來發展:治療 HIV 與癌症就在眼前?──《知識大圖解》
人類將如何戰勝各式致命疾病? 過去幾十年來,從能抵抗細菌感染的抗生素,到不須動刀就能檢查患者體內的影像技術,醫學已為不少棘手病症提供了出色的解決之道。雖然我們難以預測接下來的醫學發展,但科學近來已為醫療的未來開啟了不少振奮人心的可能性。 醫學已不再侷限於生物學和藥物學;電腦學、工程學、奈米科技、量子物理學和其他眾多學科都已囊括其中,為存在已久的問題提供嶄新的解決方案。...
View Article沒有化石,也能用表觀遺傳學重建丹尼索瓦人的長相?
只知 DNA 卻不知型態的丹尼索瓦人 古代DNA 研究發展至今,最大的驚奇或許是丹尼索瓦人(Denisovans)。過往的古人類學,主要靠化石與人造物認識古代人類,例如知名的尼安德塔人(Neanderthals),就有成百上千的遺址以及大批化石,讓專家得以掌握他們的型態特徵與生活方式。等到尼安德塔人的基因組被定序成功,我們對尼安德塔人的認識,更是進一步拓展到遺傳的層次。...
View Article這座農場種屍體:研究生命從豐滿腐化到骨感的每個細節──《BBC 知識》
作者/羅伯 ‧ 班尼諾(Rob Banino)│ 英國布里斯托爾的作家及編輯,擅長科學、科技和自行車。 譯者/張瓊懿 │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醫學博士,長期從事科普書籍及雜誌的翻譯工作。 屍體的腐化過程就像語言,可以提供許多訊息,前提是我們必須讀懂它。然而腐化過程與所在環境息息相關,正因為這樣,英國研究人員計劃打造在地屍體農場⋯⋯ 德州州立大學的學生正在屍體農場挖掘屍體。 圖/《BBC 知識》提供...
View Article公堂之上真相為何越辯越謎?從《第三度殺人》談虛假記憶和確認偏誤
《第三度殺人》預告片。 《第三度殺人》為知名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,2017 年上片以來引起了一陣旋風,在日本電影獎項中多有斬獲。 在 2018 年三月頒獎的日本電影金像獎甚至囊括六項大獎,包含最佳影片、最佳導演、最佳編劇、最佳剪輯、最佳男配角(役所廣司)、最佳女配角(廣瀨鈴),是枝裕和一人就獨得三項(導演、編劇、剪輯),男主角是大家特別喜歡的福山雅治(雖然是很多人老公,但 2015...
View Article【GENE思書軒】掌握人性成為「房間裡最明智的人」
每個人都想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美好,大企業也希望能時時做出明智的決策。 不過近來商界令人敬重的大老闆失言,差點把企業多年苦心在年輕社群中經營的形象,一夕之間化為烏有;航空公司把付費的顧客強拖下機造成身心重大創傷,號稱最佳溝通者的 CEO...
View Article【GENE思書軒】安靜,從小就是力量
雖然我由衷地一再強調,但真的沒有朋友相信我是個內向害羞的人。 其實我一直隱藏自己的社交焦慮,談笑風生的同時,心裡卻在皮皮剉,這種矛盾讓我有時候會開始考慮要不要去看心理醫生。一直到讀了蘇珊.坎恩(Susan Cain)的《安靜,就是力量: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!》(Quiet: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’t Stop...
View Article不是不痛只是把感覺關在自己的世界之外:不安全依附者該如何面對壓力事件?──《依附理論系列》
三年前的某個早晨在宿舍前的涼亭,妳冷冷地將所有我送妳的禮物,用那個當初我送妳時,妳感動到流淚的書包打包,丟還給我。 「還有什麼想說的?我只能聽你說到 12 點,等一下我要去練球了。」妳最後對我說的那幾句話,我依然清晰地記得,痛得刻苦銘心。...
View Article人類壽命無極限?「死亡率高原」的研究之爭
「有沒有那麼一個明天,重頭活一遍,讓我再次感受,曾經揮霍的昨天。」五月天的歌曲《如煙》用詩意的歌詞,道出人們心中對時間與生命的渴望。科學家花了幾個世紀探索生命的秘密,究竟,人類的壽命是否存在上限? 人類壽命的極限一直是科學家很想知道的問題。圖/pixibay 什麼是「死亡率高原」?從果蠅身上得到的啟示...
View Article能靠驗尿在早期就發現腎臟病病徵,避免洗腎嗎?
作者 /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的特派科普寫手。在這個生命科學迅速進步的時代,我們會帶來一系列當代生科研究的故事,分享給也喜歡生命科學的你喔! 腎臟是身體當中最重要的泌尿器官,像水族箱的過濾器一樣,負責過濾血液當中的廢棄物及過多的水來維持體液中的平衡。當腎臟生病時,便會逐漸喪失過濾功能,「末期腎臟病」(End-stage renal...
View Article全新發現的形狀「scutoid」,竟然就藏在你我身上?
文章正式開始前,讓我們花個 30 秒來回憶一下你這輩子學到過的所有形狀:圓形、正方形、長方形、三角形、菱形、梯形、正五邊形、正六邊形……也別忘了立體的形狀:正四面體、圓錐體、球體…… 你能想到多少形狀呢?圖/By Cris DiNoto @Unsplash...
View Article你說的美是什麼美:心理學如何看待審美觀?由「新身分證」票選談起
文/何崇瑋 為何美感會因人而異? 由內政部舉辦的「身分證明文件再設計」大起爭議,網路票選獲得將近十萬高票的作品沒有獲得評審的青睞,而評審選出的作品卻只獲得寥寥可數的 46 票,這讓許多人對「審美觀」產生質疑:「究竟是評審曲高和寡?還是大眾的美感有待討論?」...
View Article【GENE思書軒】我們如何閱讀《基因》這部關於生命的有字天書?
當我選擇用「Gene」來當筆名時,大一剛入學,要為 BBS 站取個帳號。我只是覺得一個英文名字剛好和生命科學的專有名詞一模一樣,就覺得十分有趣,當時完全沒有想到會和「Gene」的科學意涵結下不解之緣。...
View Article科研資源的分配也有馬太效應嗎?
「馬太效應」(Matthew effect)指的是即使兩個研究者的能力相當、對科學的貢獻也相當,但原本就有名的那位會比原本無名的那個得到更多的關注與認可。 比方說,只能有一個獲獎人的獎項通常會被頒發給原本就有名的那位(實驗室大老闆),而不是原本默默無名的那位(苦情研究生);於是有名的科學家愈來愈有名,相對地也能夠累績更多的名聲與資源。...
View Article為什麼會打哈欠?——哈欠的千年之謎(上)
約瑟夫·迪克勒 (Joseph, Baron Ducreux) 創作於1783年的自畫像,畫中的他正在打哈欠、伸懶腰。圖/wikipedia...
View Article為什麼打哈欠會傳染?——哈欠的千年之謎(下)
編按:在上一篇〈為什麼會打哈欠?——哈欠的千年之謎(上)〉中,我們談到打哈欠是科學家千年以來持續探討的問題,並分為生理功能與社交功能兩派研究,也說明了哈欠的生理功能與氧氣濃度無關。現在讓我們繼續討論哈欠傳染的秘密! 「同理心」是哈欠傳染的關鍵? 傳染性哈欠都發生在較為親近的兩個物種身上。圖/flicker...
View Article2018 搞笑諾貝爾獎結果來啦~這次的研究真是大快人心啊!
在亂七八糟的紙飛機中,2018 年「28 次」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在今天(9/14)清晨六點正式開始啦!快跟著我們一起看看今年有什麼有趣的研究吧! 搞笑諾貝爾獎雖然名為「搞笑」,卻有許多諾貝爾大咖們出席,包含了:Eric Maskin(2007諾貝爾經濟學獎)、Wolfgang Ketterle(2001 諾貝爾物理學獎)、Michael Rosbash(2017...
View Article側斑蜥天生綁定的「剪刀、石頭、布」繁殖策略:比例決勝負,時機造英雄!
文/林展蔚(Jhan-Wei Lin) │ 台灣師範大學生科系低調博士,研究興趣為動物的生活史演化、行為生態與族群生態,專長於生態學、演化生物學、脊椎動物學、野生動物保育、生物統計等。目前正不務正業的在泛科學和國家地理寫寫科普文,讓生態與演化之美更廣為人知。 圖/OpenClipart-Vectors @Pixabay...
View Article我們只用了十分之一的腦袋嗎?不,從來都是百分百──《打破大腦偽科學》
圖/《LUCY》電影視覺 via imdb 本章要談的是我最愛的腦迷思。如果要頒發「最受歡迎的腦迷思獎」的話,這則絕對是冠軍。你一定也聽說過我們只用了 10%的腦。換句話說,90%的腦閒置在那裡,等著我們去用。想像一下,我們可以一下子將腦功能提高十倍耶!...
View Article左右腦的理性與感性是真的嗎?兩個腦半球到底是怎麼分工進擊的?──《打破大腦偽科學》
頭殼裡的兩個腦半球 其實我們的頭顱裡真的有兩個腦半球。雖然這聽起來有點瘋狂,但是它們的確有不同的任務,至少某種程度上是分工的。 人類的神經系統幾乎都是成對分佈。圖/wikipedia 首先,我們必須了解,人類的神經系統幾乎都是成對分佈。(給無所不知型的讀者:只有負責管理睡眠及甦醒規律的松果體會單獨出現。)有一條長長的細溝將人的腦子分為兩個半球。要是你以為兩個腦半球是對稱的,那就錯了。...
View Article